反思
本场比赛结果并不尽人意,根据评委点评,总结原因有下:
①【立论】因为给自己方声明了很小的论证责任,我方其实并没有划清楚不同例子的区分,比如是否与父母发生不可调和的抵抗,所以在人格独立的层面上,我方和对方并没有达成核心的一致,也就导致了评委关注的核心矛盾没有触及到,所以没能给出明确的方法论。
②【场上】由于没能从第三方听众的视角思考,没能对例子做好足够的描述和补充,导致打糊了的时候没反应过来,让评委无法接收到我们的核心例子
其他有关立论方向还存在一些补充:
一辩稿
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开宗明义。人格作为一个描述人主体的抽象概念,人格独立指思想意识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易中天概括为“我是一个单独的个人,我不隶属和依附于任何人。”经济独立是指一个人能够通过劳动独立承担经济支出,不依赖他人资助。
在对方立场下:若要证明是前提,则要证明人格独立必然需要经济独立,
而对于我方,证明不是前提只需要证明在经济不独立的情况下,个人也可以有独立人格即可。
我方认为:人格独立和经济独立是两个彼此无关的判断,可能有重合但不构成逻辑上的前提,论证如下:
第一:独立人格的形成来自于广泛的信息接收、自我学习和基于自我意识的反思,这一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并不必然要求经济独立。
中国社会科学 《论人格独立环境下的案主自决》 中研究表明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格独立,建立在积累大量信息以帮助个人做出正确判断和逻辑思维方式的养成这两大基础之上,可见经济独立不是必然因素。 从实际生活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经济即使依赖于他人不影响可以发扬独立的人格。
我们熟悉的恩格斯毫无疑问靠他的独立人格做出了伟大事业,但其实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贵族,父亲是大资本家,依靠父母的经济条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了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作品,深受启迪,在中学时便开始同情底层劳动人民。
当代也是如此,我们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往往父母有各种要求,或要求你选择稳定,或要求离家近,或是将来好就业,如果我们只能顺从这样的要求那是不独立的,可是即使我们拿着父母的生活费,我们仍然有的选,报志愿的最终决定权还是被法律保护在我们自己手上,只要我自己决定了去向,他们的不同意也不过只是参考。
第二:相信经济独立人格就不可能独立的判断,让我们自甘相信经济的依靠就代表了人身的屈从,不利于年轻人活出自我,掌握自我的人生。
一位选择院校专业、人生方向的高中毕业生,倘若他认为只有经济独立才能自主选择,自己应当在人格上依附于父母,他的未来也就只能听凭家人摆布;一位没有经济能力却被施以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或者家庭主妇。倘若他坚定地相信没有经济独立,就做不到人格独立,他会失去抗争的信念而忍受家暴。
可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像是未成年人和家庭主妇这样的弱势被家暴群体愿意勇敢地反抗施暴者,这恰恰是站在反方的立场,我的人格独立与我经济上受到支配无关,尽管我短时间内可能找不到一份足以独立生活的经济来源,但我的人格不是屈从于你的,所以我可以尽我所能争取独立,这样对于人格独立的判断让我们用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用更坚定的心态面对自我。
综上,我方坚定地认为人格独立的前提不是经济独立。